•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

    考察云南大学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滇池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考察云南大学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滇池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工程   本报讯 4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云南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并前往晋宁区安乐村对由云南大学主持完成的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简称水专项)滇池面源课题示范工程进行了考察。在晋宁区上蒜镇的技术示范工程现场,丁仲礼听取了水专项课题负责人段昌群教授、技术骨干付登高博士等在该区域开展的主要技术攻关内容的汇报,查看了技术示范工程现场情况,并对农村农田面源污染问题及其主要解决措施进行了问询,对课题研发和集成应用经济适用的生态修复方法和技术、系统解决农田面源污染问题表示肯定。  检查组一行先后前往昆明市、玉溪市等地,实地检查河道综合整治、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和雨污分流、农村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治理、工业水污染防治及饮用水源保护等情况,生态环境部、云南省人大、昆明市有关领导陪同考察,并在昆明举行了座谈会。省委书记陈豪出席座谈交流会并讲话,省长阮成发作了防治情况汇报。丁仲礼强调,要立足地方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措施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问题,确保长期管用;在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中要注重运用生态修复方法和技术,通过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提升水环境质量。  由云南大学牵头主持的国家水专项滇池面源污染课题,在课题组长段昌群教授的领导下,经过云南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参与单位、160多名科技人员的联合攻关,从2007年开始历时两个国家重大项目周期、持续十余年的研发,摸清了以滇池为代表的高原湖泊流域农田和山地区域面源污染发生规律,研发了系统解决面源污染的技术路线图和系列技术,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针对滇池流域降雨集中、源近流短、生态脆弱、高强度种植、面源污染负荷大等特点,秉承“环保目标与农业需求耦合共计,农田环境治理与农民发展利益联动共振”的理念,将山水林田塘(库、湖)整合为一个系统,研发了大面积连片、多类型镶嵌种植的农田面源污染控减等系列成套技术,构建了全系统优化、全要素集成、全过程控制、全环节削减的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模式(简称“四全”模式),建成了万亩农田和万亩面山工程示范区,农田径流污染降低35%以上,面山植物覆盖率提高39.54%,水源涵养能力提高37.16%,为滇池流域面源污染防控、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全湖水质企稳向好转变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实现了融污染控制、清水机制形成两大生态功能提升于一体,在高原湖泊山地环境问题的化解方面形成一揽子技术体系,支撑了流域农田及面山控污减排的能力显著提升,圆满完成了国家水专项对课题制定的技术经济任务,为昆明市农业转型发展及其宏观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我国高原湖泊在快速城镇化条件下的面源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借鉴。  课题在2018年8月一次性通过了国家水专项办组织的财务任务双验收,得到了专家和管理部门的高度评价。近两年来,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九三学社中央、民盟中央、云南省及昆明市等机构和部门的主要领导先后10余次赴现场调研和考察,显著扩大了云南大学科研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影响,彰显了生态学在污染与恢复生态学领域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有力支撑了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  生态学与环境学院

  • 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到云南大学调研

    充分肯定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

    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到云南大学调研充分肯定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   本报讯(记者 李哲)4月10日,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科技司司长雷朝滋一行到云南大学,就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厅长周荣,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杨林、校长林文勋、副校长张力、赵琦华以及省教育厅和云南大学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钟登华一行参观了呈贡校区泽湖、图书馆等地,了解云南大学近年来的建设发展情况。  在云南大学生命科学研究中心,钟登华一行听取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崇林对目前开展的各类科研项目的汇报,参观了斑马鱼研究实验室。钟登华对于研究中心面向国家和云南省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健康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现代生命科学领域前沿性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现代生命科学研究项目等给予赞许。  在云南省“一带一路”研究院,钟登华一行听取了研究院建设运行情况的介绍,对研究院紧密结合云南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和云南省的区位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进行针对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肯定。  钟登华一行还考察了呈贡校区二期建设进展,听取了云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地和平台建设汇报。  杨林主持随后的调研座谈会。座谈会上,钟登华听取了林文勋对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情况的汇报,以及学校各学科带头人、实验室负责人对各自开展研究情况的汇报。在听取汇报后,钟登华对云南大学近年来建设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钟登华希望云南大学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做实“双一流”建设的各项工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 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片区扶贫成效经验研讨会在云南大学举行

    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片区扶贫成效经验研讨会在云南大学举行   本报讯(记者 王崴)4月1日,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片区扶贫成效经验研讨会在云南大学举行。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晁桂明,云南省教育厅巡视员陶晴,云南省扶贫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何汝利,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杨林出席并讲话,云南大学副校长李晨阳主持会议。  杨林回顾和总结了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片区扶贫成效和经验,他说,滇西边境片区脱贫攻坚效果明显,这其中,以教育部为首的教育扶贫力量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他指出,系统研究和总结教育部2012年以来定点联系滇西边境片区相关扶贫成效与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全面的、及时的、准确的书写滇西边境片区脱贫攻坚故事是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系列故事中丰富多彩的组成部分。2011年教育部在领受党中央和国务院定点扶贫滇西边境片区扶贫开发任务后,组成了38所部属大学深入参与片区的定点扶贫和专项扶贫,让片区内26个世居民族分享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二、滇西边境片区作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人力资源开发扶贫示范区”建设对象需要理论提炼,丰富中国开发式扶贫模式的内容。滇西边境片区在教育部为主体的各定点、对口帮扶机关的通力合作下,深入开展了全方位的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信息扶贫等,着力解决了制约滇西边境片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瓶颈问题,在为实现国家确定的“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同时,培育了贫困者长期发展所需要的内生动力和生存技能。这种扶贫模式将向世界各国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三、滇西边境片区脱贫攻坚的成功关系国家多个战略在云南的实现。2012年后,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以及2015年习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三个定位”的确定,滇西边境片区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生了质的转变。滇西边境片区是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点,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走向东南亚南亚的前沿区。四、未来两年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全面夺取2020年脱贫攻坚最后胜利的决胜阶段。如何做好最后一公里十分关键,它需要对现在的脱贫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对策,补齐短板。对教育部为牵头部门的全国各定点、对口帮扶机关在滇西边境片区参与脱贫的成效进行全面研究,找出不足,总结经验,提出对策是做好脱贫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保障。五、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战略需要。南亚、东南亚地区是当今世界贫困人口集中地区之一,2018年仅南亚地区贫困人口就占世界总贫困人口的34%。云南大学是东南亚、南亚各国留学生的集中地,通过对教育部定点扶贫滇西边境片区的经验成就的研究,进而开展中国扶贫问题研究,建成中国贫困治理研究基地,通过国际通用学术话语把中国治贫知识向东南亚、南亚诸国推广和交流,对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实现具有直接作用。  何汝利代表省扶贫办向教育部长期以来对脱贫攻坚事业付出的努力、探索的思路、总结的经验、取得的成效表示感谢,并就滇西边境片区脱贫攻坚的基本情况、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向与会代表进行了说明和通报。  晁桂明对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各高校对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片区扶贫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对下一步的经验总结和研究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对滇西边境片区脱贫攻坚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总结;二要坚持围绕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两条主线开展工作;三要综合发挥好政府相关部门、脱贫攻坚一线队伍和研究队伍的作用,围绕中心、聚焦主题进行研究。他希望,通过研究,全方位总结滇西边境片区脱贫攻坚的成绩和进展,立体式呈现各方面的帮扶、努力和举措,多角度分析面临的形势、困难和问题,建设性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对策和举措。  教育部第一批赴滇西挂职干部总队长、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周坚,教育部第二批赴滇西挂职干部总队长、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局长于虹,教育部第五批赴滇西挂职干部总队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郭春鸣,教育部第六批赴滇西挂职干部总队长、大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李平,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葛又勇,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杨丽宏在会上做经验交流。  当天下午召开了教育部“滇西边境片区扶贫成效与经验研究”项目实施工作会。项目组计划于2020年完成全部研究工作、形成报告并提交教育部。

  • 林文勋率团出访缅甸推动云大与缅高校等开展多元合作

    林文勋率团出访缅甸推动云大与缅高校等开展多元合作   本报讯 3月26日至30日,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率团访问缅甸教育部及所属高校、曼德勒省“缅中友好协会”、福庆孔子课堂,拜会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前往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公司座谈调研,推进云大与缅高校、社团、企业等在学术科研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技术培训等方面开展多方位合作。  3月27日,林文勋一行访问缅甸教育部,与部长苗登基以及曼德勒大学、仰光大学、仰光外国语大学、雅达纳蓬大学、曼德勒理工大学、仰光理工大学等六所缅甸高校负责人进行了会谈。林文勋提出五大合作建议,得到缅方积极回应。一,中国国家汉办(推荐云南大学)与缅甸教育部(推荐相关高校)签订合作备忘录,在缅甸仰光建立“中国研究中心”,同时欢迎缅甸合作方在云南大学建立“缅甸研究中心”。二,促成中国科学技术部与缅甸教育部签订合作备忘录,将云南大学与曼德勒大学合作共建的“中缅生态环境保育联合实验室”纳入“中缅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框架下予以建设。双方都表示,将努力促成以上两个项目列入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四月下旬访华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重要成果。三,云大与缅中友协等合作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共建“中缅友好职业技术学院”。苗登基高度赞许云南大学在缅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并指出职业技术教育对缅甸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示将尽量促成“中缅友好职业技术学院”在缅甸教育部备案注册。四,加大双方学生培养和教师培训力度。云南大学为本次参会的六所高校分别提供10个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全额奖学金名额,同时希望与更多的缅甸高水平大学开展缅语专业本科生2+1+1、硕士生2+1的联合培养。苗登基感谢云南大学为缅甸高校学生提供留学资助,并期待云南大学也能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保险、旅游管理等领域为缅甸相关高校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林文勋随即现场邀请缅甸教育部选送20名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赴云南大学学习培训。五,在数字电视内容(语料库)构建领域与仰光理工大学、曼德勒理工大学开展研究合作。最后,林文勋热情邀请苗登基率队出席由中国国家汉办和云南大学共同主办的2019年“中缅语言文化研讨会”,苗登基表示非常期待。  3月28日,林文勋一行访问中油国际管道有限公司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公司,与中油国际管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国庆、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公司副总经理陈湘球、韩建强及多位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双方均认为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建设为中缅两国战略合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双方建议尽快签订合作备忘录,围绕中缅油气管道工程功能的全面提升和全新定位开展深入研究,为两国政府推动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升级和迈向更高水平作出新贡献。  3月29日,林文勋一行访问曼德勒大学和雅达纳蓬大学。在曼德勒大学,林文勋与 ThidaWin校长共同签署共建“中缅生态环境保育联合实验室”谅解备忘录,双方就联合实验室硬件能力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联合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师生专业技术培训、联合科学研究等作了进一步交流,计划在今年4-5月商议具体合作事项和签订资助协议等,并将该实验室建设纳入“中缅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机制下开展。林文勋还邀请曼德勒大学学生运动队在今年6月访昆期间到云南大学交流并举行友谊赛。ThidaWin 校长表示,该校拟计划建设“亚洲研究中心”,期待云南大学予以支持并开展合作。在访问雅达纳蓬大学期间,林文勋与该校领导达成共识,希望近期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推进两校在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理学、传统医药、生物学、图书馆管理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师生培训和能力建设等合作。  3月30日,林文勋一行出席了“中缅友好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第二届摩托车维修培训班的开班典礼,并与曼德勒省缅中友协就共建“中缅友好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实质性会谈。双方共同认为,合作共建“中缅友好职业技术学院”是推进缅甸社会经济发展、造福当地的好事。双方就学院备案注册、基础设施建设、培训课程设置等进行了坦诚积极的讨论,一致同意并建议曼德勒省缅中友协尽快以“中缅友好职业技术学院”名称向缅甸投资委员会申请注册,并明确云南大学为“中缅友好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共建单位,在此基础上向缅甸教育部申请备案。林文勋表示,云南大学将积极探讨捐赠基本办学所需设备的方案,尽可能提供所需课程资源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并建议加强与中资企业合作,扩大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内容和规模。缅方合作机构负责人表示,林校长此行坚定了双方合作共建“中缅友好职业技术学院”的信心,也为下阶段合作共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拜会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期间,林文勋向王宗颖总领事介绍了此行出访的目的和预期取得的成效,王宗颖高度赞扬云南大学为推进中缅科技人文交流与合作、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作出的努力和卓越贡献,表示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服务和支持工作。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