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到底有多牛?

期次:第1201期    作者:冈田武彦   查看:99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王阳明的历史作用进行了肯定。一时间,“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成了热门词语。王阳明到底牛在哪里?
  王阳明临终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又有诗:“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
  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给当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非难和指责者层出不穷。到了嘉靖元年(1522 年),王阳明已经是平定藩王之乱的大功臣,却依然遭受其他官员的攻击。当年进士考试由礼部负责出题涉及心学,出题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责王阳明。可见王阳明的处境之艰难。
  屡立功劳却屡遭构陷,是王阳明一生的真实写照。正德十四年(1519 年),王阳明平定了差点颠覆大明王朝的宸 濠 之 乱,立下赫赫战功,却 反 受中伤。武宗身边的佞臣许泰、江彬、张忠对阳明心怀妒恨,认为倘若平定宸濠之乱的功劳不能算到武宗的账上,就无法保持自己的地位,想出一条愚蠢的奸计,他们打算在鄱阳湖上放走朱宸濠,然后由武宗亲自率兵督战,生擒朱宸濠,凯旋返京。而王阳明已经押解着俘虏出发,所以许泰等人不断派人告知王阳明,朝廷将于广信府(隶属江西省)接收俘虏。
  阳明并没有因此屈服。他知道,若在鄱阳湖上释放朱宸濠一干人等,或许将会招致天下大乱,因此并未交出俘虏。对此,许泰等佞臣大怒,造谣“王阳明先与宁王交通”。情形如此危险,王阳明依然没有退却,还是力劝皇帝不可轻信诡计。直到太监张永劝慰他:“皇上顺其意而行,犹可挽回,万一若逆其意,徒激群小之怒,无救于天下大计矣。”阳明这才将朱宸濠等一干俘虏交给了张永。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朝廷因王阳明平定了宸濠之乱,封其为新建伯。追封王家三代及其妻室,并赐诰券令其传给子孙后代,可谓大荣耀。王阳明上 《辞封爵普恩赏以彰国典疏》,辞让新建伯这一爵位,却未被批准。后来,王阳明再次上疏请求辞退封爵时,巡按江西监察御史程启宪与户科给事毛玉,在宰辅杨廷和的授意之下,提交上疏,弹劾王阳明。
  当时王阳明的高徒陆元静任刑部主事,愤慨地提笔写下 《辨忠谗以定国是疏》,疏中上疏末尾写道:“今建不世之功.而遭不明之谤,天理人心安在哉!”“天理人心安在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可知陆元静有多么激愤。
  但是,王阳明听说此事后,写《与陆元静(二)》给陆元静,劝他不要上疏。在这封书信中,王阳明写道,应该以谦虚为宗旨,自我反省,警戒卖弄辩解之词。王阳明在晚年告诫门人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被贬,去龙场途中又遇追杀。逃过大难,却清风海阔,不见一丝怨尤。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心中若无所滞,处事自然洒脱自如。
  王阳明中年悟得“心即理”——“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在晚年悟得“心即理”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即天理”。当然,最终还得靠“致良知”去“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