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社科科研管理专家聚云大研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之道

期次:第1216期       查看:110

  本报讯(记者 祁志浩)近日,全国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研究会2016年度工作会议如期在云南大学召开。会议旨在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来自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财务司,相关省(市)教育主管单位以及百余所主要高校的近200位社会科学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与会,谈体会、讲想法、话思路、谋发展。
  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结合各自工作实际、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有力支撑。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命所系与责任所在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了全面部署。5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对教育系统提出学习贯彻要求。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一支主力军和重要阵地。不完全统计,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约63万人。学习、贯彻和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是高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内在理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校必须进一步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是否系统的学了?是否整体的学了?是否深刻的理解了?”这是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讲话之初即抛出的一连串问题。在张东刚看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正因如此,“在座诸位务必得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要义、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为总领,张东刚释文阐意、深入浅出地道出“语句其后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味”。进一步,他从抓重点、抓方向、抓主体、抓改革、抓管理等方面同与会代表作了实实在在的分享交流,便宜与会代表了解、掌握最新动态并有所深思和行动。
  见微知著。张东刚的讲话不断出新。“今天的科研不是小科研,是大科研,而科研的根本是教师队伍建设。”层层言进,他强调,教师队伍的根本又是综合素质或说境界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必定需具有历史担当和家国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讲,张东刚告诫高校社会科学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要确立“大科研观”,“不仅要管基地、管项目、管经费,还要管方向。”因为,“你们毕竟不是小技术员。”
  不仅要会写文章,还要有强大的理论素养和道德情操,这样的教师在张东刚认为才可能“发思想先声”。
  境界、情怀和责任担当,是这个专家型官员在特定的话语场合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任重而道远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也是一位典型的学者,长期活跃于科研和管理工作岗位。曾亲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作为大会三位专题报告者之一,陈春声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查摆现状、剖析问题并提出真知灼见。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亟待解决的总问题。“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学者任重而道远。”陈春声直言。
  陈春声进一步说,“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如何摆脱这一尴尬?陈春声给出建议,“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项工作要从学科建设做起,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
  陈春声希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问题是存在的,信念与努力也是有的。陈春声的期冀是,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对此,他满怀信心。
  简政放权带来的利好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无疑是化解顽疾的一剂良药,是广大科研工作者久盼的利好之一。
  按照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的说法,这是“史无前例,意义重大。”作为这一改革性意见台前幕后的全程参与和见证者,赵建军受邀为与会代表作政策解读和问题辅导。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徐青森在开场介绍中说,这是教育部、财政部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系列讲座的首讲。这一举动,又为此次在云南大学召开的会议增添了分量。
  “《意见》的印发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强国的重大举措和制度保障。”赵建军说。他从宏观与微观、面上与细处等阐释了《意见》的相关内容,并表示,国家争取年内使政策落地执行。同时,赵建军强调,权利与责任是并存的,高校要研究接得住、管得好的新办法。无论如何,“总之,要服务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云南省教育主管部门释放的信号
  作为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周荣在致辞中既总结过往成绩又表达深切企愿。
  “‘十二五’ 期间,云南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对外学术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推出了一批有创见、有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周荣说。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云南正在从边缘和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成为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支点。云南的区位和地缘优势将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带来新机。周荣郑重表态,云南高校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三个定位”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探索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构建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建设专业、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梯队,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提供有力支撑。
  开放合作集成创新的云南大学
  会议的承办方云南大学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办学历史的中国名校,底蕴厚而生机勃。具有云大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向来是看家本领,不曾愚废。关键节点的重要会议选择于此间举办,“这是对云南大学的信任和厚爱,也是对云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肯定与鼓励。”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杨林在致辞时如是说。
  信任和厚爱,肯定与鼓励均来自“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综合实力。自2012年至今,云南大学共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3项,包括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4项、一般项目61项、青年项目41项、西部项目30项、后期资助项目1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教育学项目2项、艺术学项目1项,几乎涵盖所有类别。特别是在今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中,云南大学一举单次突破30大关,获准立项项目35项,全国排名第八。云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独特发展模式已引起高教界的持续关注。
  杨林还介绍了云南大学近期在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云南发展等上取得的一些显要成绩。最新的突出例子是,云南大学与伊朗德黑兰大学合作开展的关于南海古地图的研究,受到中宣部、外交部高度重视,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云南大学和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深入研究。
  云南大学校长林文勋作为特邀学者代表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此次,作为会议东道主代表作大会专题报告,介绍云南大学新型智库建设的经验。林文勋认为,高校新型智库建设要注意四个维度:应以解决重大问题为导向、应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应以学术研究为根基、应以协同开放为创新途径。辅以云南大学的民族问题研究、高原生态文明与跨境生态安全研究、周边外交研究等领域的智库建设实例进行阐释,可信、可行、可期。林文勋还透露,云南大学将申报国家级的新型智库。
  据介绍,下一步,云南大学将从两个方面入手,着力构建具有云大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一是按照“开放合作,集成创新”的理念,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以申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牵引,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注重发展具有云大优势和特色的学科。结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型云南建设需求,注重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之成为云大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点。加强基础研究,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构建中国特色的概念、范式、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打造一批新型高端智库,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形成高水平、有分量的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成果。探索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推出更多优秀研究成果。
  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管理好哲学社会科学的各项重要任务。以“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云南发展”为导向,统筹各层面研究,优化科研布局,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各项关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完善激励机制,着力发现、培养、引进、集聚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树立良好学风和学术道德,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云南大学副校长张克勤、杨泽宇、刘晓江、丁中涛以及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社会科学处、缅甸研究院等的负责人、工作人员筹备及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召开,将对今后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