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政方式 云南大学让师生“理解中国”

“长江学者”贺雪峰谈中国农村

期次:第1237期       查看:53

  本报讯(记者 邓文婷 实习记者 徐东旭)4月25日,云南大学“理解中国”2017年首期高端学术讲坛在呈贡校区开讲。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教授为云大师生作了题为《乡土中国——贺雪峰眼里的中国农村》的学术报告。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昌山主持报告会。
  精彩的舞蹈表演拉开了讲坛的序幕。云南大学学生代表在讲坛伊始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于坚的《故乡》、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及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等著名篇章。云南大学“理解中国”2017年首期高端学术讲坛伴随着铿锵有力的读书声正式开讲。
  “2003年我将所写调查随笔取名《新乡土中国》,显然是想沾费孝通老先生《乡土中国》的光。不过,过了这么多年,我突然明白我将所写调查随笔取名《新乡土中国》,并不只是想沾费老的光。中国农村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稳定器和蓄水池,正是‘乡土中国’ 为 ‘市场中国’ 提供了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贺雪峰教授生动幽默地解释了讲坛主题“乡土中国”的来源。
  报告中,贺雪峰教授从农村生产力方式的变革、农民工返乡制度带来持续发展、如何理解中国三方面,系统介绍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各地农村的深入调研。贺雪峰教授说,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中国形成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方式”,为全球化背景下出口导向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质廉价劳动力,从而支撑了“中国制造”在全球化中无可匹敌的竞争力。对于农民工返乡制度带来持续发展,贺雪峰教授认为,“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为进城农民工提供了进城失败后返回家乡的可能。正是进城农民可以返回家乡,使城市发展更可持续,中国经济更有能力抵挡各种危机的侵袭,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中国”更具有发展的持续性。返回农村,为农民提供了选择机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国?贺雪峰教授表示,理解中国要分区域来理解。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因为历史、地理、生态等等原因,不同地区差异很大。不同的区域,乡村社会基础结构,所受的革命运动和市场经济冲击,农民价值观念都有所不同,出现的社会问题也大不相同。因此,在不同的区域,要作出不同的判断,制定不同的方案。
  讲演深入浅出、实例丰富、切中实际,引起了现场听众的共鸣和深入思考。贺雪峰教授还以自己每年读百部经典、每年都深入中国农村调研的亲身经历来勉励云大师生,要多读书、多实践,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报告会结束后,师生们积极提问,贺雪峰教授以其精深的学术造诣、开阔的学术视野为大家答疑解惑。
  “理解中国”系云南大学思政工作的创新举措,抓住了师生关注的敏感点,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本科生工作部等部门联手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