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讲坛三进云大 肖宪教授重新“发现”郑和

期次:第1237期       查看:71

  本报讯(记者 李哲)4月28日,由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全国知名论坛——光明讲坛首次来到云南大学呈贡校区,邀请云南郑和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大学原副校长肖宪教授为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发现”郑和。
  肖宪教授以平和的语句、详实的史料依据,为到场师生们生动展现了郑和研究的历史。
  肖宪介绍了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大明王朝的船队七次远航,从中国东南海港启航,经过南中国海,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浩瀚的印度洋,所历“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的壮举,同时也指出,这一伟大的壮举理应在历史上有大量记载,但史书上对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却寥寥无几,被人为刻意的隐去。肖宪说,在郑和下西洋五百年后,随着对航海史的深入研究,当年随行人员撰写的部分游记文章逐渐被发现,郑和下西洋的功绩才被慢慢发掘出来。特别是到了近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看到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国弱民穷的情况,希望以“海上之巨人”郑和的事迹,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才拉开了中国研究和宣传郑和的序幕。
  郑和是哪里人?出生在哪里?肖宪讲解了众多学者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寻找的过程:袁嘉谷于1912年为在云南省昆阳和代村出土的“马哈之碑”墓志铭制作了托片,并经过考证,昆阳和代村是郑和的出生地,同时通过郑和玉溪家谱的发现,终于揭开了郑和的身世之谜。墓碑的发现,给了学者们一个启示,就是要通过寻找碑刻、实物,再与文献相印证,从而发现郑和、还原郑和,特别是非常重要的“郑和三碑”的发现,逐渐揭开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真相。
  肖宪教授还指出,虽然郑和在中国国内被长期遗忘,但在他七下西洋所经过的地方,当地的人民却一直都没有忘记郑和下西洋,没有忘记郑和下西洋为他们带来文明、友谊的伟大壮举,这对于目前“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意义。
  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昌山主持论坛,并与光明日报副总编刘伟、光明日报云南记者站站长任维东以及学校师生代表一同聆听了肖宪教授的讲座。
  光明讲坛是光明日报的一个品牌栏目,每周邀请一名主讲人演讲,并把演讲内容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在《光明日报》上,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报纸文章,光明讲坛所刊登的文字保留了口语化特点,娓娓道来,有一种面对面的亲切感。除了著名的教授、作家,还有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建筑学家,莫言、叶嘉莹、丘成桐、严歌苓、王安忆、张岂之、厉以宁、林毅夫、胡鞍钢等专家都曾登上光明讲坛。
  光明讲坛此前曾两次来到云南大学,分别邀请张国庆教授、王文光教授对二十四诗品、南诏国历史进行了讲解,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