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全面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在2018年1月5日人才工作会上的讲话

期次:第1258期    作者:杨林   查看:40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云南大学2017年人才工作会议,是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认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对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加强我校人才工作,全面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加快建推进一流大学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重视广聚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决定性作用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关心。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结构、质量、效益转变,高校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将突出集中在人才的竞争,因为资源会跟着项目走,项目会跟着人才走,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获得,高水平学科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都需要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来支撑、去实现。可以说,人才资源是学校改革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关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败的关键。
  对于云南大学来说,广聚人才是立校、强校的根基,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支撑和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科,不可能有一流的学院,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战略的高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深刻认识广聚人才的极端重要性,把人才工作作为学校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大做文章、务求实效。
  二、准确把握学校人才工作的现状,客观冷静分析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云大实际,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
  一是改革创新,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2015年,修订并出台了《云南大学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分五个层次引进高层次人才,进一步规范人才引进程序,提高人才引进待遇,加强对引进人才的考核管理。在各单位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成功引进院士3人(含外聘和双聘),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长江”、“杰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20余人。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建设。学校在《云南大学特聘教授聘任暂行办法》《云南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暂行办法》等8个文件的基础上,今年1月份又出台了《云南大学工作人员考核暂行办法》《云南大学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办法(试行)》等5个文件。
  三是健全体系,四级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学校高度重视校内人才培养,搭建起特聘教授、东陆学者、青年英才、东陆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层级的校内人才培养体系,分别给予不同层次的校内人才专项支持,鼓励和引导校内人才通过培养,获得国家和省级层面更高的人才项目支持。2015年以来,全校共组织遴选了“特聘教授”、“东陆学者”、“青年英才培育计划”培育对象、“东陆中青年骨干教师”等259名培养对象。
  四是一轨运行,推进引进和培养的和谐发展。推进高层次人才待遇的“一轨制”。实现校内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同级同酬,同业绩同待遇。
  总之,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学缘和年龄结构明显优化。目前,我校有院士7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5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2人,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3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人文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1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5人,“云岭学者”14人,“云岭教学名师”5人。
  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成绩,得益于国家和云南省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得益于国家人才改革和人才政策的支持,得益于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借此机会,我代表校党委、行政,对全校所有重视、关心、服务人才工作,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做出贡献的各位专家、各级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表示感谢!
  成绩固然可喜,但与广大教职工的热切期望相比,与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定位相比,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需求相比,我们还有很多不足和困难。
  一是人才工作的思想观念需要与时俱进。“重管理轻开发”、“重引进轻培养”,“终身制”、“大锅饭”、“论资排辈”等陈旧思想观念仍然禁锢着党管人才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人世间一切奇迹都是人创造的,在大学,人才资源的第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对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传统的人事管理必须向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转变。
  二是人才聚集效应不明显。“重个体轻团体”,团队协同创新能力不强,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尤其是高层次领军性人才匮乏,优秀的后备人才数量仍然不足,有的学科人才断层现象、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在民族学、生态学、政治学、历史学、生物学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领域,国家层面的学术领军人才仍然缺乏,一些学科领域的学术队伍断层较为突出,不能有效适应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需要。
  三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不足。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身份轻岗位”等现象,相较国内一流大学,我们的人才队伍活力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安于现状、按部就班、温水养鱼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还需要学校进一步推进改革,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工作发展、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形成用事业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现有人才队伍的活力和内生动力。
  四是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能上能下的动态机制、能进能出的淘汰机制、奖优促勤的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不能有效适应我校现阶段队伍建设的需要。相关政策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前瞻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是人才工作合力不强。存在着学院主体作用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各部门之间信息不畅、协调不够、落实不力等情况,不能为各类人才提供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六是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如何用好人才,特别是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引进人才、培养青年人才、组建创新团队、申报重大项目、获取重大平台、形成重大成果的作用还不充分。以上这些问题都是我校人才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改革创新,坚定不移的强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人才强校”战略,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决定性的重大工程,必须加强统领、科学规划、改革创新、强力推进、形成合力。
  1.要完善党管人才的体制机制。
  一是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机构,充实健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党在人才工作中谋大局、抓关键、管大事的功能,将党的政治优势与人才工作的特殊性紧密联系与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完善顶层设计,修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云南大学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
  三是创新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实施科学化制度,设立教学育人、科研成果、管理服务三大奖。
  四是积极构建以学校为主导、以学院为主体、以学科为载体,各部门、各单位上下联动、左右联通的人才工作格局,理顺关系、形成活力。
  五是成立专业化的高层次人才资源开发办公室,加强人才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切实完善服务人才工作的配套措施,打通人才干事创业的最后一公里。
  2.要树立鲜明的人才导向。
  用人导向最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人导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尚贤者,政之本也”,“用一贤人则众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
  用人一定要得当。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更需要一支“有理想、要爱国、能创新、有激情、善合作、敢担当”的人才队伍。
  一是有理想。希望云大的每一个人才,都能把崇高的理想与云大的发展目标紧密的结合起来,坚定把云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念,为实现“云大梦”而积极作为。
  二是要爱国。爱国,是对各类人才的必然要求。大家要把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对云大的热爱,为云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尽心竭力、建功立业。
  三是能创新。创新是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人才最重要的价值体现。我们要以创新成果论英雄,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
  四是有激情。激情是一种热情洋溢的情绪,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更是一种高尚珍贵的精神,是教学、科研、管理的灵魂。没有激情,每天的教学、科研、管理就会充满平庸和无聊,更不要奢谈什么创造活力了。
  五是善合作。进入新时代,生活在开放复杂的巨系统里,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重大问题。开放的心态、合作的精神、共赢的模式、团队的协作,对每一个专家攻坚克难、创造奇迹,意义重大。
  六是敢担当。担当体现胸怀、勇气、格调。建设一流大学需要各类人才的广泛参与、勠力同心、勇于担当。每一个人才都不要做等待者、旁观者、清谈客,要做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以“功成一定有我”的气魄,自觉、自愿参与一流大学建设,担当起建设一流大学的使命和责任。
  3.要着力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
  一是重点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围绕一流学科规划,重点培育、造就一批国家级领军人才,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遴选具有较强攻坚和应用开发能力的创新团队予以重点培育和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针对急需的学科和专业,重点通过引进调动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优选博士后出站人员,大力度实施精准“引才”计划;建立起灵活、高效的柔性引人用人机制,面向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招聘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和特聘专家。
  三是着力培育一批青年后备人才。构建高层次人才后备力量成长体系,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育力度,让青年教师不断“增值”。要以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对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后备力量的学术水平和竞争力。
  4.要以人才特区为牵引深化改革。
  结合校情,围绕一流学科规划布局,把5个一流学科特区率先建成学校人才改革的试验区,以特区聚人才,以人才促创新,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一是着力健全人才特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理顺运行机制,把人才特区建设作为学科特区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是持续加大政策体系创新力度。赋予人才特区足够的自主权,如可自主确定岗位设置、聘用方式、薪酬待遇、晋升考核、国际合作和经费使用等。对学校已经出台、与人才政策相互矛盾的人员、经费管理办法进行清理或解读,防止政策相互打架,确保各项人才政策落实到位。做实人才特区的“特”字文章,各人才特区应根据自身实际,针对特殊人才、某类人才寻求政策创新。避免大而全、大而空的人才政策。同时强化政策协同性,综合考虑人才选、用、育、留等管理服务环节,避免政策措施的相互冲突。
  三是完善人才特区发展激励保障机制。完善科研人才管理办法。建立人才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方式。施行符合科技创新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畅通人才合理流动渠道。盘活学校人才存量,打破现有单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校内合理流动。改进人才评价使用方式。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人才评价主要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
  5.努力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人才发展环境在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具有长期性、根本性、战略性作用。
  一是要思想认识到位。要进一步树立为人才服务的思想,全校上下都要尊重人才、服务人才,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做好人才工作。要诚心诚意为人才办实事,为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二是要政策落实到位。要及时追踪国家和我省人才新政,广泛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在研究状态下开展人才工作,确保政策落地落实。
  三要氛围营造到位。要利用网站、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我校的人才政策,大力宣传在引才、育才、用才方面的典型,大力宣传优秀人才、有突出贡献人才的业绩,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崇尚知识,爱才、惜才、重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各位专家、同志们,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流的校园、一流的大楼,但我们还缺乏一流的大师,一流的人才。云南大学始奠之时,即以敬慕大师、延揽大师、养成大师为旨趣。当前,云南大学正在全力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建设一支一流的人才队伍,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发展与兴衰成败。全校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理念,坚定不移的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全面推进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全面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和潜力,努力使学校成为海内外名师云集、专家众多的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