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让我来编选一本书

期次:第1026期    作者:郑求贵   查看:0

  在图书馆的书架前,我有时会想:这么多书,究竟如何选择?今天的科技让书籍制作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因为容易,所以就不太珍惜,于是,负载着各种功利目的的书也便遍地皆是,而这类书很多都成了印刷垃圾。由此,在我们的阅读中便带来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提防被这种垃圾伤害,这是阅读的苦恼,也是生活的苦恼。我期望好书,尤其是一些好的作品选本(当然专业除外),阅读它们一来可节省时间,又可以开阔视野,强化判断。
  作为一个读者和作者,假如由我来编选一本小说选或散文选,我会作出怎样的抉择、收入哪些篇目?我的取舍标准是什么?看来极简单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却包含了许多内容。这其实也是对选者的一次鉴别:我是怎样一个读者。
  我选取的过程会是这样的:
  首先将自己多年来的阅读从头回忆一遍。正常来说,一个写作者同时也必然是一个勤奋的阅读者。大量的阅读,不停息地阅读,是他们的共同特征,这是人类的“疾病”之一,无法医治。我当然是这样的一个“患者”。那么在这样的回想和总结中,总有一些书、一些篇目会是印象极为深刻的,它们的名字在这个时刻会倏然跳出,有的会暗淡一些,有的则会彻底遗忘。
  如果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他对作品的感动、对作品印象的深刻与否,往往不太受教科书的影响。众所周知,让他人强迫自己改变内心的感动是困难的,尽管这样的事情多多少少也会发生。对于一件事或一本书,我们总是因为感动而不能忘怀,这是大致的情形。那些难以从记忆中搜寻的作品名字,此刻会被忽略,但这种忽略常常并不是一种遗漏。
  在这种感动当中,单纯的理性判断是不存在的。文学的难言之美、迷人之魅,正是她的主要特征。我不会在繁琐的思想艺术分析和推敲之中,去选择一些优秀作品。艺术品完整鲜活的肌体才会保证她是有生命的,而只有这生命本身才能将人打动。
  真正的艺术始终具有直抵人性深处的力量,必会因独特而触目,并进而根植于人的心灵。从作品的规模上来看,她不会因为篇幅的短小而显得单薄,也不会因为字数的累叠而变得冗长,而总是给人饱满丰腴的感觉。过分精巧的、卖弄类似于曲艺那样的噱头的,容易为某些读者所注意,在我这里,肯定不会将其当成优秀之作来选取。
  无论是故事、语言、人物、场景、才趣,或是由这些综合一起而形成的美与诗意,无论是什么因素,只要是真正独特难忘的,就会让我记住并把我打动。我选择或喜欢的理由也许非常复杂,它有很多方面很多条件,一时难以尽言,但它往往又简洁到仅有一条:让人在惊奇的赞许或感叹中长久吟味,不再忘怀。
  作为一个写作者,他在阅读中会极为敏感地注意到一些领域,如作者在文字中展示的非凡个性、思想的能力、文笔的精湛等等这一切。对我而言,总是在阅读中接受了艺术的感染、被隐在书中的神秘的生命射线击中,而非仅仅依赖概念化的分析,是这样决定了对一部或一篇作品的评价。
  我于是选择了这些篇目,它们首先是给自己看的,是可以长期收在手边而不至于陈旧或引起厌烦的文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当然应该是自己喜欢的,而不须找那些只可装点门面,实际上却是难以卒读的东西。那些在文学史中特别具有“史的意义”,被反复从“思想”上加以赞扬和强调的作品,往往是最经不住阅读之物。我们选择和接受的,是文学的魅力,而非从活的艺术肌体上割裂出来的一块“进步的排骨”,我们需要面对整个生命的感动。
  我们当然要准备在阅读中接受教育,但这仍然不是正襟危坐的一次听取,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与另一个生命的相互交流,在目光与声气的对接交换中,获得一次更大的愉悦。这里面有文字享受,有诱惑,有顽皮冲动的再创造,还有放肆的想像。那些过分服从于商业化的写作,通俗的、未能进入诗性的写作,当然也不在选择之列。
  这是我编选书籍的依据,也是我阅读的依据。完美永远被追求着、向往着,却难以抵达,但是我们要一次次向前,这不单是阅读的境界,也是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