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绘蓝图 科学发展谱新篇

——十七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学习体会

期次:第1052期    作者:红  蒋   查看:225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党中央立足于“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向“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后发表的《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全面阐述了此次会议的精神,展示出了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全方位的战略布局和多方面的政策亮点。通过认真学习《公报》精神,笔者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视野更为宏阔,既总揽全局,又突出重点。在本届全会之前,党的十七大以来的历次中央全会都具有较强的专题性色彩,例如:十七届二中全会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题;三中全会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为主题;四中全会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为主题,这都是由当时的形势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决定的。作为我党在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所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本届全会的视野更为宏阔,在坚持发展理念、发展道路连贯性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发展规划的整体性、全局性、长远性。《公报》不仅全面阐发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题、主线和主要目标,而且就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民众关注的重大具体问题,如新农村建设问题、民生问题、文化问题、党建问题等进行了专门阐述,制定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和相应的政策导向,既主题集中又亮点纷呈,不仅更为全面地体现和深化了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而且将我国未来五年内和谐社会的发展蓝图勾勒得更加清晰鲜明,增强了人民的发展信心、鼓舞了人民的发展干劲。
  第二,更加注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为人民谋福祉历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等晚期著作中较为系统地阐发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建设思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指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民生发展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3年来,随着社会建设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和积累,我党对民生问题更加重视,发展思路也更为贴近民情、予民所需。《公报》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到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的“主线”的层面加以强调,并明确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意味着,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了党中央在“十二五”期间发展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公报》对民生的高度关注进一步落脚于当前为社会公众所高度关注和热议的焦点性问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指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与三年前十七大报告的表述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相比较,不难发现:一方面是总体思路的一脉相承,而另一方面则是措辞上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具体而言,“努力提高”取代了原先的“逐步提高”,从深层次来讲,这一变化凸显了中央在分配制度改革问题上的力度和决心,亦可理解为是对《公报》前文“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这一提振民心之语的有力回应。
  第三,改革思路更加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经济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性的中心工作,因此,经济体制改革长期以来在中央文件的表述中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例如:十五大报告中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驾护航作用,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要求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上提出了“五个统筹”概念,强调要以“五个统筹”作为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法,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了新的统筹理念,并明确提出,“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通过这个根本方法的运用,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五个统筹”的内涵至此发生了显著扩大,不仅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范围,而且全方位地扩大到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我党“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思路开始形成轮廓。作为对这一轮廓的进一步构建和描绘,《公报》更加强调改革的全面性、整体性,同时体现出了更为强大的改革力度和决心,指出,“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面改革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等宏观层面,而且进一步细化到了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等中观层面,全面改革的思路更为系统明晰。与以往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突出强调明显不同的是,《公报》指出,要通过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这已然能够表明:在目前党中央的改革思路中,经济体制改革已经不再是一支独秀,取而代之的是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事业并驾齐驱、全方位推进。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存在的,其他领域的改革较之于经济体制改革不同程度滞后的现实,中央在今后的发展思路中,势必会更加强调并着力于加大上层建筑改革的力度。这既是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理性选择,更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执政方略结出的又一理论硕果。
  第四,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上升到新高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学者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各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对本国文化影响力、文化价值感召力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指导纲领:“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公报》用一个独立的部分专门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问题,篇幅甚至超过了十七大报告的相应内容,而更加具有实质性的发展则表现在对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上。目前,许多国家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产业有“无烟工业”之称,文化产业的繁荣,不仅能够提升一国的文化品味与文化竞争力,塑造更为优质的国际形象,而且由于其污染小、可持续、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等优点,能够显著改良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报》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新表述,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目前我党对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越了我党执政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同时也更加符合我国的大国形象与科学发展方略。再联系今年相继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大社会公众有理由相信:进入“十二五”,我国的文化事业将会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又一个春天,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尤其盼望和乐见这一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除上述四个方面之外,《公报》还包含诸多令人瞩目的亮点,如党的建设、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区域发展格局的表述等等,值得逐一进行深入领会并展开理论研究。总之,无论是就整体还是部分而言,《公报》的内容都集中体现了我党科学发展的执政方略,承载着广大民众对于国富民强、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以《公报》精神为指引,“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必将更为清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成就必将更加辉煌。
  (作者系我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