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要点

(一)党的建设持续加强

(二)全力推进一流大学建设

期次:第1309期       查看:168

2021年,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圆满完成年度各项任务。1.党的领导不断强化。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拥护“两个确立”、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

2.理论武装不断加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等中央和省委重要会议、重要指示精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好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专题读书班,举行老党员“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

坚持立德树人,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统筹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快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3.基层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大抓基层导向,抓好党员队伍建设。陈景院士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个院级党组织和2名党员获省委表彰,5个支部和 19 名党员获省委教育工委表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100%覆盖。出台实施《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领导干部兼职管理办法》《处级领导干部试用期满考核实施办法》《聘任制干部管理办法》等制度,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制度体系。

4.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纪委履行监督责任,实施责任清单管理,持续推进“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巡视整改要求。围绕疫情防控、毕业生就业创业、“六个严禁”

“五个关口”

“四个领域”等工作开展专项整治。开展第 4 轮校内巡察。加强廉洁校园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被评为省级“优秀”等级。

5.统一战线和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作用。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工会建设,1名教师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持续推进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改革。成立学校妇联。充分发挥科协、社科联、留联会、老教授协会等组织作用。1.科学规划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校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总结评估,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科学编制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整体建设方案》《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服务云南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制定了学校新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明确了学校未来发展新定位。

2.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坚持学科引领,优化完善学科体系,推进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建设,重点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着力提升一流学科水平。民族学、生态学学科建设成效明显,政治学处于全国第一方阵,生命科学、古生物研究、天文学一流研究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顺利完成36个一级学科第五轮评估的申报工作,并突出对民族学、生态学、生物学、天文学、政治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支持;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材料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工程学进入ESI前1%。

着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重点加强民族与边疆学部、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院、资源植物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等建设,成立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部、现代工学院、碳中和创新中心,努力办好直属附属医院,大力发展新医科,不断提升学科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3.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各 12 个,生物科学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获批招生,新增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点。

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增设四史课、体质训练和艺术实践等课程。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研究生组国家二等奖3项,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获首届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教学学术创新专项奖1项;

“高原山地生态与环境修复团队”获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大创项目”获省级立项204项、国家级120项;获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46项、三等奖47项,其中获“互联网+”大赛国赛金奖2项和“高校先进集体奖”;获“挑战杯”国赛黑科技专项奖4项。1名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1个团队和1名个人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着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截止2021年底,2021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90.25%。

4.师资队伍建设成效凸显。实施“东陆人才计划”和“青年人才培优计划”,一批没有“帽子”的优秀学者进入“东陆人才计划”,开启了校内人才与引进人才的“一轨制”;张克勤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1人入选“长江学者”,1人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获国家海外引才项目;引进高层次人才37人。

5.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文社科领域,获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71项,年度项目立项48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6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等9项,年度项目位居全国高校第6位。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上发表论文 1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发表权威期刊、社科院所刊、教育部名刊以及各类核心期刊论文650余篇,出版著作105部。自然科学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39项,新增横向项目155项,新增专利转让和许可实施 7 项。在 Nature、Cell、PNAS 各发表论文1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一等奖4项。

“一带一路”研究院入选教育部文科实验室。新增国家级区域国别研究示范基地备案培育中心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工程中心1个、社会科学专家工作站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大楼、实验动物中心、先进计算中心、科研温室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电镜中心、生物大分子药物中试研发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6.社会服务能力有效发挥。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多年生稻技术规模化推广应用累计达 10 万多亩,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持续参与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根结线虫生防技术实验规模化推广应用,生物医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建成首个跨境流域多种长距离洄游鱼类生态系统保育基地;半导体材料硫化铂光电特性研究取得新突破。15篇咨询报告获中央及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54篇咨询报告获中央部委、省委省政府采纳。在亚洲象群北迁南归跟踪观测和安全防范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施学校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和科技专项,助推乡村振兴。

7.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招收学历教育国际学生236人,执行各类高层次引智项目18项。获批教育部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用好“有限外事审批权”,服务国际交流。举办“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人才培养合作论坛”和教育合作论坛。

8.综合改革成效显著。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评价、财务管理、校园管理等方面,持续开展教育评价改革、制度体系改革,健全完善教师职称职务晋升晋级机制和职员职级制。制定实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任务清单》;推进制度“废改立”;梳理“领导小组”84个;落实职员职级制,完成742名管理人员定级。坚持破“五唯”,有效激发办学活力。

9.办学基本条件持续改善。持续获“双一流”建设中央和云南省专项经费支持;校友会、基金会资源募集能力大幅提升。呈贡校区楸苑学生公寓5、6号楼建成交付使用,校史馆完成竣工;东陆校区东二院和北院学生宿舍完成装修改造,图书馆维修改造加快推进;呈贡校区一期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工作顺利完成;校企改革持续推进。着力改善民生,统筹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和新冠疫情防控,加强财务资产管理、后勤保障、图书档案、离退休、医疗卫生等工作,稳步推进附属中小学“民转公”,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取得新成绩。

2021年,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为迎接百年校庆、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这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