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握的辩证关系

期次:第1317期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段丽   查看:6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创和形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科学完整、内蕴丰富的思想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视域审思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几对基本关系,对深刻把握与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内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辩证关系现代化这个概念本身来自西方,是用以描述西方实现工业化以后,所进入的和达到的一种较为先进和发达的阶段。中国是现代化潮流的“后来者”,以西方为代表的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合理性指标与可行性方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镜鉴,中国式现代化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各国现代化的普遍特征。然而一个国家对于现代化道路的认识与选择,如果枉顾实际,只会照搬照抄、削足适履、亦步亦趋,其前景必然黯淡。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文明形态和特殊的历史演进历程,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思想观念、社会信仰和价值原则。当今中国在地域幅员、人口规模、社会结构、发展阶段等方面,又展现出独特的国情特征。这样,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道路,必须立足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的辩证关系中国共产党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挑战、新问题面前,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靠高质量发展推动各项事业的深刻变革,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蕴涵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现代化,邓小平曾指出,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价值理念,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美好生活向往中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刻理解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阐述唯物史观时指出,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可见,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持续推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文明的丰富和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奠定了前提与基础。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同样也不是社会主义。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精神压抑、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现象,以及人的“单向度”发展等问题,尤其值得我们警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既不断高质量、高水平地厚植现代化社会物质基础、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又持续对社会思想引领、道德涵养、精神凝聚和价值导向等方面提出新要求,以保证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深刻理解社会文明进步与生态和谐发展的辩证关系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这是整个人类社会无远弗届的普遍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也旨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实践中实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持续变革与相互协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无论是马恩经典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自然辩证法》中所描述的工业化时代的环境恶化状况,还是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世界八大污染事件”等,都揭露出其他国家在进行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社会进步与生态失衡问题,可谓殷鉴不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社会文明进步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动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社会、自然界和谐共存、互促共生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