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质量开放办学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高等教育高地

期次:第1319期       查看:78

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成立仪式

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校党委领导班子坚决贯彻党对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带领全校师生凝心聚力,瞄准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推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初步建成立足祖国西南边疆,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教育新高地。“留学云大”计划成效显著国际学生教育支撑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全校在校国际学生人数由“十三五”初期的年均1600余人增加至“十三五”末期的年均2400余人,为云南高校之最。学历国际学生占比从2016年的25.83%增加到2020年的66.55%。全校73.78%的国际学生来自南亚东南亚地区。学生海外经历提升计划助推人才培养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一流人才初见成效。全校赴海外交流学生人数在“十三五”末实现大幅增长,达年均1100余人,增幅达272%。通过积极参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以及开拓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等高水平院校的联合人才培养项目,使更多学生获得海外研修机会。2021年入选首批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以来,成功推送 9 名学生到各类国际组织实习,实现“零”的突破。师资和课程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一流引智平台反哺学校人才培养机制体制创新。

“十三五”以来引进外籍师资 571 人次,其中外籍院士 4 人、外籍长江学者 2 人;引进外籍博士后 56 人,80%为南亚东南亚国家青年科技人才。获批各类国家级及省级引智项目 50 余项。与泰国清迈大学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等海外高水平大学举办 5 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展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和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国际认证证书嵌入式课程教学,陆续引进 70 余套优质国际专业教材并立项认定 52 门全英(双语)课程。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建设特色突出构建区域国别研究学科集群。依托8个教育部备案区域国别研究中心、1个中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支撑智库、1个省部共建“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一带一路”研究院,以及完善的南亚东南亚语种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及“语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特色突出的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学校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完成了近20个应用和基础性研究课题;连续举办西南论坛与澜湄合作系列活动;完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调查项目,承接国家相关部委组织的亚洲经典著作互译和中华经典著作外译项目。科研国际合作显著提升学校国际显示度建成一批高水平国际科学研究合作平台,如:国家光电子能源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云南重大生物演化事件及古环境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云南省喀斯特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加云南省高原湖泊与流域生态修复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缅资源利用与保育联合实验室和中尼地理资源联合实验室等。与欧洲南方天文台以及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的大视场巡天相机研制项目、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与河流生态安全维护理论体系研究、国际河流梯级开发区域及跨境生态安全综合调控技术模式研究等国际联合科研项目,深入服务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师生高水平科研论文数量不断创造新高。根据《自然》指数,学校年产出索引期刊论文数从2016年的15篇增长到2021年的122篇。中外文明互鉴西南通道建设取得突出成效以语言教育为纽带,打通文明交流与互鉴西南通道。4所孔子学院(课堂)设立 47 个教学点,汉语课程逐步进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并服务于当地社会需求,与所在国合作开展“中文+技能”培训项目。依托孔子学院建成“中孟研究中心”“缅中友好职业技术学院”

“中伊人文交流中心”等人文交流平台。举办汉教菁英工作坊、文化使者培育中心等品牌活动。服务学校外语、区域国别学、民族学等专业实践教学以及国际学生招生、生态学等学科联合实验室建设等。“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建设初见成效2018 年,学校倡议成立的“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成为云南省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15个南亚东南亚国家的120余所大学成为联盟成员,学校作为常设秘书处开展了大量务实工作,包括举办 2 届大学校长论坛、“高等教育区域国际化发展论坛”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分论坛,发起成立“新工科”

“创新创业”和“新闻传播”教育分委员会,倡议举办大学联盟会商机制等。联盟适时举办校园联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线上研讨会,发表《联合抗击新冠疫情倡议》,举办短视频与文章征集活动等,成为全球大学就抗击疫情的首次联合发声,被新华社等国内主流媒体和 14 家海外英文媒体广泛报道。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