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时节的微笑

期次:第1088期    作者:文巍   查看:82

  迦叶面对佛佗手中那枝花,只微微一笑,笑得多好啊:不是冠缨索绝的狂笑,也没有呼天抢地的痛哭,涵化了人生的大喜大悲,面对风雨世界,微笑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姿态,只有这样的微笑才足以领承那花朵中所贮藏的浩大而鲜活的世界。所以我一直以为,在苍然的白发沉浊的目光映衬下的长者的微笑是最动人的。阅读黄永玉先生那些朴素而清凉的文字,就恰恰如晤这样的长者的微笑。
  只有多情而且深情的人才能吐露那样纯澈的微笑,我真的很羡慕黄先生那样一往而情深地年轻和变老。“我们那个小小山城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常常令孩子们产生奔赴他乡献身的幻想”,他从十二三岁时就开始流浪,爬山,过桥,看云,看水和爱。生活教会了他对普通人事的细腻和热爱。他写到故乡的泉水,“年代久远,泉水四周长满了羊齿植物,映得周围一片绿,想起宋人赞美柳永的话:‘有井水处必有柳永词’,我想好诗好词总是应该在这种地方长出来才好。”我也想,这样的文字也只有心底清洁而深情的人才写得出。他在对两位一直于艰难中照顾他表叔(沈从文)的人表示感谢时说:“我不敢用好听的话来赞美他们,怕玷污了他们这几十年对从文表叔的感情和某种神圣义务。”不惮于恨,却惮于爱,这种敛蓄的深情,在一位久经风雨的长者胸中的深度,是文字度量不了的。
  深情往往执著于美,美是感伤的,尤其是当美与故乡勾连,在回想中呈现的时候,那种感伤就弥散氤氲温柔蛊人。竹篁流水畔的湘西古城,长养了沈从文,长养了黄永玉,也长养了他们一生发现美亲近美的脾性,他们的笔下都是一片流水般清凉,朴素而忧伤的美。
  我相信许多年岁青青的乡下人,当他们狠狠心奔赴他乡的时候,肯定不时回头,回头的目光里尽是眷恋……故乡是洒着祖辈血泪的地方,是母亲留守的地方,所以越走越远越远越想越想越美,美得伤心。故乡的美就出现在游子打拼后疲惫的笑容孤清的梦中。我能理解沈从文一生自称“乡下人”的那份自卑与坚贞,他们都以乡下人特有的热情与勤劳去活出乡下人的高贵与尊严,生活教会他们懂得承受与珍惜,歌哭悲笑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理所当然该领承的福。所以远足的游子不辜负故乡,以挺立的姿势,回头对故乡从容一笑,故乡就灿然生光。
  许多关乎异乡与故乡的故事,黄先生虽则讲得感伤,但更多是美好。这颗饱经风霜的心早就包容了世事悲辛,在他看来,与其固执于伤痛,不如去真诚感谢和祝福。“最近辗转得到他(吴廷标恩师)的消息,我很认真地虔诚地写一封长长的信给他,要找个认真的时间,一个认真的情绪和天气,告诉他,我不单长大了,也老了。告诉他,分别这半个世纪,我最少每个月都真诚地想你一次……”,无论多少风雨时光,都重情重义;那么多的苦难悲辛,只在一句“我不单长大了,也老了”的悠远感伤中淡然化解,化解得那么大气,黄先生对得起他美丽的故乡。看吧,含泪的微笑就挂在长者脸上,那本身就是太阳底下最美好而感伤的风景……微笑还是一种顽皮的幽默,一种并不圆熟的智慧,一种返朴归真的精致。无疑,黄先生就是叼着烟斗时刻这样微笑的人,他不无沉痛地戏谑“(司马迁)只不过帮李陵说了几句话就被人将卵蛋刨了,当年西汉宫廷的价值观可能跟法国狄得罗所估计的相同,他说:‘在宫廷狂欢的工具从来与政治媲美’。”“一部文化史几乎就是无数身体的局部或全部被刨去的行为史。”一辈子的血泪颠簸所得来的这种幽默和洞见,无疑是刻骨的。黄先生一生苦难终究幸运,年华向晚而事业愈青。“(傅山)经过一番为理想折腾之后,静悄悄地回到山西老家乡下过日子,做他的妇科大夫专业,写诗画画,穷得真开心。”先生终究收敛住了,收敛得那么自足与自知。遗憾的是,我们身边还有那么多不自知的老人。
  书读完了,涌在胸间的是总是一句“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如菊的是长者的微笑,在崚嶒的皱纹里开成一朵淡而微苦的中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