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青卷

——云南大学银杏文学社琐记

期次:第1139期    作者:杭晓波   查看:59

  文学社的成立云南大学银杏文学社成立于1983年,至今已走过半个甲子岁月。而东陆园的银杏道也伴随着银杏文学社走过了几十年的难忘岁月。大道两旁参天的银杏树每到深秋总是焕发出梦幻般的金黄,它见证了云大莘莘学子的青春年华,也见证了云大深厚的历史文化。云南大学举办首届银杏艺术节,恰逢银杏文学社成立三十周年,回顾文学社发展历程,感慨颇多。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文学浪潮风起云涌,青年学子们对文学的热情像蓄势待发的火山一样,将要喷薄而出。在这种情况下,于坚的一个提议点燃了云大中文系文学青年们内心的火焰,他们决定成立银杏文学社。当年9月初,于坚、朱洪东、张稼文邀约了好几个爱好文学的同学,起草了一份报告给系领导,如果系领导同意,他们就“可以投身到振兴文学的伟大事业中去了。”
  是时,乔传藻、杨振昆、李煜华、赵仲牧、陈红应、赵浩如等先生也积极支持成立银杏文学社。
  1983年10月27日晚,银杏文学社成立大会在会泽院一楼大教室举行。张文勋先生和省作协主席、诗人晓雪都到会表示祝贺与鼓励。金色的银杏叶点缀着整个会场,会场气氛极其热烈。银杏文学社成立的第一任社长是朱洪东,第一任主编是于坚,第一任副社长是张稼文。
  赵仲牧先生与文学社著名哲学家、云大中文系教授赵仲牧先生与银杏文学社有着不解之缘。成立初期,赵先生便大力支持文学社,之后文学社着手筹办学术讲座,他也积极参与,并提出以“牟宗三的学术思想”作为第一讲讲座的主题。社员们为了讲座,连夜读完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的几种牟宗三先生的著作,以深入了解牟宗三先生的思想。
  云大97级中文系学生李续亮,在怀念赵仲牧先生的文章中提及,2001年出《银杏》刊物的时候,赵先生曾拿来一首五律让我们刊登。诗名为《七十抒怀》,诗的内容为:
  久恋云深处,古稀何所图。玄思终不止,狂慧本难除。岁尽霜天闭,梅开阳气苏。独寻荒径去,玉树万千株。
  2007年,赵仲牧先生逝世,社员们忆起赵先生与银杏文学社的深厚感情,都悲痛不已。2008年,社员们决定做一期以赵仲牧先生为主题的《银杏》特刊,缅怀这位受人崇敬与爱戴的恩师。
  大学时光的最美印象整个八十年代,是属于诗歌的年代。曾经,在昆各高校的大学生联系非常密切。他们经常聚到一起谈文学,谈诗歌,用诗歌去记录自己的感情和生活。在那些理想主义者眼中,云大银杏文学社的成立明显具有了诗人梦想般的浪漫主义色彩,文学社也成为他们大学时光最美的印象。
  文学社的老社员杨绍军在《灵地的缅怀》中回忆大学时期在银杏文学社的往事时说:“那是一片纷乱的岁月。我与同舍的阿狗、李俊、老朱,以及一帮好热闹的哥们儿加入了银杏文学社”。文中,还提及一个有趣的女生,特立独行,喜欢一个人跑到翠湖边坐一晚上。她写的诗歌,流露出了小女生的不成熟、天真而浪漫的幻想。
  魏云在《银杏小史》之中,回忆当年在文学社的情景:那时,他们编辑刊物《银杏》,紧缺资金的支持,于是诗人闵剑带头出去拉赞助,只拉到了电影院赞助的一批电影票。他们在银杏道上摆张桌子开始售卖电影票,却被小师弟送出很多人情票,印刷费自然没有着落了。最后,由一个糕点店和眼镜店赞助了1500元钱,解决了刊物的印刷资金问题。
  曾担任过文学社社长的周重林也在《声音的缅怀》中,忆起他与社员们交流文学的时光:他们会用文字与声音点燃一整个夜晚。我那时还是一个文学的入门者,不会写,又不会吟诵,终日混迹在诗人中,总避免不了给人奇怪的印象。许多人的文字,我的初始印象并不是阅读,而是声音。他们坐在那里,轮流阅读,然后发表意见,轮到我的时候,我只会嘿嘿干笑。
  银杏文学社是青年学子们青春、激情与梦想的化身。30年来,它聚集了一批对文学拥有同样热情的人,为他们相互交流,创作文学作品搭建了平台;30年来,它向世界贡献了像于坚这样的著名诗人,而且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这段时光很美好很重要,它伴着我们的青春成长,让我们学会率性地做‘真人’,踏实地做实事,并且真诚、干净面对这个世界,它影响我们的一生。”第一任副社长张稼文回忆起他在文学社的时光,依旧很动情。银杏文学社记录了云大人太多难以忘怀的故事,承载了云大人绚烂的青春,我们相信它将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系云南大学银杏文学社社长)